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校级一流课程)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大纲

责任编辑: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14-11-18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0200013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arxism
    
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54
    
    分:3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打下必备的理论基础。

   ENGLISH: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arxism is one of the course series on Marxist theories as well a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 course aims at provid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arxism in a more systematical way.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a mastery of Marxism as a whole, a genuin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laws of human society, a formation of sound view of world, life and value, and a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ways in thinking and working so as to recognize and handle real affairs appropriately. This course can also help college student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Three Represents, equipping them with lofty ideals and firm beliefs in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laying essenti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great endeavor.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统一的世界观体系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它科学揭示并阐明了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该学科是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原理、方法和批判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提高理论思维素质和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所揭示的科学真理,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目的和要求
1.发挥绪论理论入门的作用,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等,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奠定一般的理论基础。
2.发挥绪论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目的和方法,提高学习和运用的效果。
3.发挥绪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动员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志趣、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概念溯源及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特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3.问题与应用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能够熟练使用马克思主义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及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工人运动中的胜利和传播。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要思主义创始人的个人特点、优点和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3.问题与应用
弄清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伟大意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主要内容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取得重大成就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在新的实践中出现新的大发展。
3.问题与应用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相信他在曲折中胜利前进,必定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四节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主要内容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问题与应用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三)课后练习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和学习打算(将其纳入本课程考试成绩)。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大力采用互动、启发、探究、讨论、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3.正确认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包括: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历史形态。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体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形态等。
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绝对、相对、一元论、二元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等。
3.问题与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哲学的一般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打好基础。根据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深刻理解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讲授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具体包括:联系的内涵和特征;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细分还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互变规律,包括:质、量、度的定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包括: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最后还有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具体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联系、发展;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矛盾、内因、外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度、质变、量变;质量互变规律。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本质、现象;把握这些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3.问题与应用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之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理论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可以提高我们按规律办事的自觉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我们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又估计到事物发展中的困难。诸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讲授意识的问题。包括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等原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和思维模拟;意识的主体性、辩证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基本理论立场、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和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等。
3.问题与应用
如何做到既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又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三)课后练习
1.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时间、空间是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4.如何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怎样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6.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7.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 怎样理解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目的和要求
     1要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要使学生认清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定追求真理、实现价值和改造世界的信心。
3学生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是脱离认识论的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既克服了旧哲学认识论的错误和根本缺陷,同时又批判地吸取了其中合理性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逝世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及其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可知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反映论、实践、认识。
3.问题及应用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深刻领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理解和掌握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主要内容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真理和谬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价值。
知识要点:真理的含义;客观真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理解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是同一真理的两层属性,真理是绝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一种主观真理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问题与应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批判主观真理论;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    主要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问题及应用:
使学生树立实践观点、深化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三) 课后练习
1.简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消极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简述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征。
(5)简述认识的总规律的内容。
(6)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有用即真理”是错误的?
2.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
(2)谈谈你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的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度的课堂讨论;建立网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掌握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的概念,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征与意义。
3掌握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的类型与形式,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劳动创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因而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及其构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于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社会存和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掌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并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金钥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与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与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构成,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关系特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3.问题与应用
正确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中的决定因素,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一原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理解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掌握和自觉运用此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原则,是我们理解党的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主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关于国家起源实质和类型的基本思想;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科技革命、技术决定论、社会改革;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发展的根本动、直接动力,理解社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正确理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作用。
3.问题与应用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必要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1)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历史的存在与发展是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任何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都是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主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历史发展规律也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历史发展规律是有人参与的发展规律,决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自然运动。因而人的活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内在的有机的内在的统一。(2)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他们之间的对立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群众史观、英雄史观、群众路线。知识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问题与应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逐步迈向现代化的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应展开讨论。这一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之根本所在。注意理解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互动。可以具体理解中国革命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因素,即人民战争。
 
(三)课后练习:
1.简答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什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什么是阶级、国家,国体、政体?
4)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5)科学管理在生产力中的地们和作用是什么?
6)什么是人口因素?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合理的人口结构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各是什么?
8)社会发展过程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什么?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是什么?
2.论述题:
1)试论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看待“技术决定论”?
根据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2)试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公有制程度越高的生产关系形式就越先进吗?为什么?试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
4)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度的课堂讨论: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对于生产力的意义问题等。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特点,了解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
2.了解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了解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价值规律;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问题与应用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主要内容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产业资本表现为循环和周转的资本运动;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的循环周期与再生产;工资;经济危机。
3.问题与应用
如何运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关系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剥削关系的新特点?剩余价值理论是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宣布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比如胜利,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问题与应用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三)课后练习
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2.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关系?
4.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哪些?
6.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2.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
3.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阐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四个阶段的特点,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和变化的结果。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既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旧形式的缓和和克服,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垄断、垄断组织、垄断利润、垄断价格、金融资本、金融寡头、资本输出。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发达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微观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宗主国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3.问题与应用
        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国际垄断同盟是如何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
     第二节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讲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新变化的表现及其实质进行了分析。分析从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社会阶层和阶级关系、经济调节和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制度等五个方面展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及直接动因。
      3.问题与应用
        用发展的观点看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相对于封建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又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入手,结合资本主义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指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及长期性
    3.问题与应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三)课后练习
      1.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 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3. 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过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2.了解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正确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3.问题与应用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分析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成现实,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由一国变为多国;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
3.问题与应用
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曲折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主要内容
主要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人阶级,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3.        问题与应用
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三)课后练习
      1.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授。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目的与要求
      1.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
2、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3、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理想
3.问题与应用
结合本节知识谈谈为何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主要内容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但是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3.问题与应用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3.      问题与应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践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解放事业同个人价值的关系
 
(三)课后练习
1.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曲折性?
2. 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录像
 
绪论
6
 
 
 
 
6
第一章
9(8+1)
 
 
1
 
9
第二章
6
 
 
 
 
6
第三章
6
 
 
 
 
6
第四章
9(8+1)
1
 
 
 
9
第五章
6
 
 
 
 
6
第六章
0
 
 
 
 
0
第七章
3
 
 
 
 
3
合计
45(43+2)
1
 
1
2
45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
    1. 张成诗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参考书目:
2. 韩树英.《通俗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月
3.〔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苏菲的世界》. 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5月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5.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大纲修订人:徐雪平、李娜                 修订日期:2010年3月10日
   
大纲审定人:李敏霞                       审定日期:2010年3月10日


粤ICP备17051289号 版权所有:广州华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荔城街华商路一号

联系电话:020-82660113 邮编:5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