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形势与政策 >> 正文   

  形势与政策

奥巴马主义

2014年11月18日 16:38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浏览:
形势与政策专题之
美国政府当前对外政策(奥巴马主义)
讲解概要:产生的背景;
2009美国对外战略;
奥巴马主义;
奥巴马执政一年评价;
一、产生的背景
1、理念变易与政策调整
奥巴马主义与布什主义在外交理念与政策层面存明显差异。
①在外交理念上,奥巴马从两个方面对布什主义进行修正。其一、基本循着反映美国真实力量状况的方向重新确立美国的国家定位,即将布什时期把美国定位为全球“绝对霸权国家”改为世界多强中的“第一强”,也就是把布什认定的美国实力与世界其他主要力量中心相比占全面“绝对优势”修正为只占“相对优势”。奥的看法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如在经济领域,美国已不再是全球最大经济中心,基本实现了单一货币的欧盟的经济总量早在2005年就已超过美国。在战略军事力量方面,美国也不具绝对优势,因为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大体上与美国相当,同美国一样拥有足以摧毁世界多次的核武库。在国际影响和道义层面,美国的作用严重下滑,美国说一不二的时代已经终结。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认为美国可以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但不能“包打天下”,明确指出,“美国不再具备在军事和经济主导基础上实现全球霸权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奥巴马政府不认同布什政府所谓当今世界是由美国独家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观点,而倾向于认可多极化进程。奥巴马曾说美国“应采取适应多极化进程的方针”,美国副助理国务卿戴维·希尔更明确地指出“世界正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政要如此正面认定多极化格局发展问题,在冷战结束以后还是第一次。其二、重新审视并淡化“民主外交”理念。布什政府把美式民主价值观当做世界典范,把在全球推进民主定为美国外交的中心目标,不择手段地把美式民主强加给别国。奥巴马虽也崇尚美式民主,并认为外交应承担促进民主的任务,但他不同意一个国家把自己的民主模式强加给别国,也不把促进民主定为美国外交的主要任务。2009年9月,他在联大发表讲话指出:“民主不能从外部强加给一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应当寻找自己的道路,没有一条路是尽善尽美的。每个国家都将沿着发源于本民族文化的道路前进。”奥还承诺他不会推行全球民主化政策,尊重非西方国家的民主形式。奥巴马上述理念比较理性务实,这是其政府放弃布什政府咄咄逼人的全球战略攻势,进行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推行较为灵活、温和、务实的“巧实力”外交的思想理论基础。
②在外交政策层面,奥巴马主义的核心是谋求发展多边伙伴关系,推行“巧实力”外交,而布什主义的核心是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被讥为“蠢实力”外交。“巧实力”外交从诸多方面对“蠢实力”外交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第一、以接触示好代替对立对抗。布什政府把不友好的非西方国家视为“异端”,动辄制裁封锁,甚至“先发制人”进行军事打击,结果引起强烈反弹,使美国付出沉痛代价。奥巴马政府一改这种鲁莽做法,向反美情绪高涨的伊斯兰国家和左翼政权占大多数的拉美国家伸出橄榄枝,表示要与它们创建友好关系的“新开端”,甚至说要与之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对被布什定义为“流氓国家”的苏丹、缅甸、朝鲜、伊朗、叙利亚等国,也派高官与之直接对话;放宽对被美国一向视为眼中钉的古巴的制裁,并同意美洲国家组织撤销1962年通过的将古巴驱逐出该组织的决议。
第二、重返多边,以摆脱外交困境。布什为了谋求美国的绝对军事优势和绝对霸权,将自身凌驾于联合国与国际社会之上,大搞单边主义,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抵制,也使美国信誉扫地,陷于孤立。奥巴马摈弃布什声名狼藉的单边主义,重返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舞台。他在联合国讲坛上抨击单边主义,说“如果让一个国家或一群人凌驾于其他国家或人群之上,世界秩序将难以为继”,并强调处理重大国际问题“要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在行动中,他注意在联合国的框架中通过与有关国家的多边合作解决有关热点问题,还主张通过直接对话解决与敌对国家的分歧,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第三、为反恐斗争正本清源,不再搞反恐扩大化和“先发制人”打击。布什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定为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要务,大搞反恐扩大化。他把防扩散、反“暴政”、促“民主”都纳入反恐范围,甚至借反恐之名推出“先发制人”战略,用武力推翻同恐怖主义组织无关的伊拉克合法政府,把反恐斗争引入邪路。奥巴马为摆脱美国反恐的被动处境,放弃搞反恐扩大化和“先发制人”方针,将反恐斗争同防扩散、反“暴政”、促“民主”的目标脱钩,不再对异己国家搞政权更迭,把打击的矛头集中指向真正的恐怖主义组织——基地组织及其同盟者阿富汗塔利班。为此,他宣布到2010年8月前从伊拉克撤军,将反恐主战场移回阿富汗,并向阿增兵3万,以期速战速决,尽早完成反恐目标。
第四、大力提升和改善同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奥巴马是中美建交后历届美国总统中,跳出在竞选期间和上台初期拿中国说事和对华强硬怪圈的第一人,也是在上台后将中美关系推到“将重塑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高度的第一人。他在2009年11月访华期间,和胡锦涛主席共同确立了中美关系“积极、合作、全面和应对共同挑战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将中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对俄罗斯,奥巴马改变布什的强硬政策,宣布取消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计划,暂缓吸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并表示支持俄加入WTO,满足了俄改善两国关系的条件,使美俄关系从布什时期的历史低谷迅速回升到正常状态。
奥巴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美国和世界形势特点与时代潮流方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现在,美国的国际形象有所改善。不久前美国一家民调机构对2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以色列外,所有24个国家的国民对美国有好感的人数比布什时期显著增多。奥巴马对拉美、非洲、伊斯兰国家的“魅力攻势”使美国同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和修复。奥巴马政府一改过去历届美国政府拒签《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立场,正式加入该条约,奥本人还同东盟十国举行首脑会议,将美与东盟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奥巴马对中、俄政策新思维使中美关系得到新的发展,使美俄关系重回以良性互动为主的轨道。军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奥巴马提出的美俄进一步大幅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倡议得到俄方积极响应,双方已就签订新的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达成原则协议。这些说明,在布什外交受挫后,奥巴马主义使美国外交出现一些新的气象和起色。
2、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深刻演变
奥巴马主义出台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原因和背景。
一是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迅猛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力量格局是一超与多强并存。后冷战时期,世界力量对比变化总体上向不利于一超而有利于多强的方向演进。进入新世纪后,这种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欧盟经过扩员,经济总量早在4年前已超过美国;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增速是美国的近3倍,经济总量同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以中国为例,2000年中国的GDP仅为美国的1/10,到2008年上升到为美国的33%,2009年为美国的36%以上。美国专家预测,10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最近10年是美国“失去的十年”。布什执政的8年即从2001年到2008年,美国经济滑坡,年均增长率仅为2.2%,比克林顿时期年均增长下滑1.5个百分点,还不到同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的四分之一。美国GDP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超过30%滑落到2008年的23.1%。受金融危机之害,2009年美国经济更加惨淡,年增长率降为﹣2.5%,其GDP占全球的比例降到22%以下。现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唯一中心和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火车头的地位已告结束。世界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美国欲建立由其主宰的单极世界秩序的妄想归于破灭。这是奥巴马主义出台的主要根源。
二是世界危机和挑战因素增多,美国独立难支。近些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总体国际形势趋稳,另一方面动荡不测因素增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各种危机如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危机、金融危机等层出不穷,对世界各国的生存安全与发展构成愈益严重的威胁。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更是首当其冲。面对诸多危机,美国独力难为,必须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这是奥巴马舍弃单边、重返多边,谋求与更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主要动因。
三是美国社会思潮和人心的变化。布什主政的8年,美国不仅经济滑坡,实力地位锐降,外交上也乏善可陈,多方受挫。尤其是编造借口侵占伊拉克引发了灾难性恶果:经济损失近万亿美元,阵亡军人4300多人,伤残7万多人,至今仍骑虎难下,深陷泥潭。一年多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又使美国雪上加霜,经济陷入衰退,国库入不敷出,居民财产缩水,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所有这些引起社会反思,民众普遍涨起求变求新心态。曾经一手扶植小布什上台、以建立美国绝对世界霸权为目标诉求的新保守主义逐渐失势,影响剧降;主张美国进行全球战略收缩的内向思潮应运而起。民调显示,认为美国应该自扫门前雪,不要插手别国事务,让其他国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美国人现在约占美国总人数的一半,比“9.11”事件后翻了一番。奥巴马入主白宫本身就是美国社会思潮嬗变和美国人心思变的产物。奥对布什的外交理念和政策作出调整正是顺应了美国社会思潮和人心的这种变化。
 
二、2009美国对外战略:目标重新排序 走向不容乐观
奥巴马上台后调整对外战略侧重,将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作为对外战略优先目标,安全、民主目标明显后移。奥巴马认为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与布什执政之初大有不同,布什时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而现在面临的却是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因此,应该对美国对外战略的三大目标即经济、安全、民主进行重新排序。当务之急是如何重新分配战略资源,运筹美国外交帮助拯救美国经济。反恐固然重要,但不是最优先目标;防范新兴大国挑战也不是燃眉之急,应该后置。民主、人权是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仍然须要高高挂起,但在美国实力衰退时应被实用主义所代替。
在这一总原则指导下,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倾力于经济外交,在各大经济体之间纵横排阖。加强中美关系,称中国是阻止世界经济下滑不可或缺的伙伴,向中国保证金融资产安全。积极参与G20系列金融峰会,协调同欧盟、日本经济政策,共同推出经济振兴计划。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纳入国际金融体系,发挥其在应对金融危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力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提高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让其承担更多的责任。
奥巴马政府对外安全目标优先排序为反恐、核军控与防扩散以及应对新兴大国挑战。在反恐问题上,奥巴马认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是重点,而非伊拉克,布什政府本末倒置,致使“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活动依然猖狂。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宣布“阿巴新战略”,加快从伊拉克撤军的步伐,增加在阿富汗反恐力量。到年底,奥巴马宣布“新阿巴战略”,继续增兵。为避免再次出现美军在伊拉克的困境,还规定撤军期限。在核军控与防扩散问题上,奥巴马政府放弃布什政府咄咄逼人的姿态,注重恢复美国际形象,树立核道义威信。为此,奥巴马提出推动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督促国会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支持缔结“禁产”条约,倡导联合国安理会举行首次核裁军控峰会,与俄罗斯谈判削减战略武器,建议召开核安全峰会。在对待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上,在表示愿意接触同时继续推动实行新的制裁。在应对新兴大国崛起问题上继续采取“对冲”战略。美国在表示与中国发展关系同时,加强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大量的海空军先进武器部署关岛。
民主、人权在奥巴马对外战略中退居次要地位。一方面,注意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全面改革对待恐怖犯罪嫌疑人的政策体系,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另一方面,继续指责他国人权状况,但身段降低,认为不要因为人权问题而影响与中国、俄罗斯等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气候问题等方面的合作。
2、对外战略布局倾向地区平衡
奥巴马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布局,强调“两洋兼顾、欧亚并重”,加强与传统盟友和新兴大国之间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奥巴马政府重新评估跨大西洋关系在美全球战略中的作用,将战略重心进一步向太平洋西岸倾斜,奉行“两洋兼顾”路线;重新审视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形势,改变传统的重欧洲、轻亚洲的政策,开展“欧亚并重”的平衡外交。
一方面,奥巴马政府继续强调大西洋联盟是美全球战略坚强后盾,致力于塑造新型的大西洋伙伴关系,恢复因伊拉克战争问题而陷入低谷的美欧关系。在外交访问上优先安排欧洲,奥巴马就职后打破由国防部长参加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的惯例,派遣副总统拜登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等赴会。奥巴马本人在上任一年来,先后三次访问欧洲,参加伦敦20国金融峰会、北约成立 60 周年首脑峰会、美欧峰会以及哥本哈根会议。强调美欧的传统友谊,愿意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上“倾听”盟友心声,谋求与盟友的合作。三轮峰会外交使大西洋关系迎来了新的良好开端。
另一方面,为平衡对欧战略,奥巴马表示“希望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同亚洲伙伴及所有太平洋沿岸国家发展关系”。希拉里上任后的首次出访选择日本、印尼、韩国和中国等亚洲四国,打破了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新任国务卿率先访问欧洲或中东的传统,发出重视亚洲的信号。奥巴马称美国是太平洋国家,美国与亚太命运紧密相连,自比为“美国首个太平洋总统”。奥巴马高调访问亚洲,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一届美国-东盟峰会。美国加入《东盟友好合作条约》,表示仿照东盟10+1模式,早日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在“两洋并重、欧亚兼顾”的总体布局下,奥巴马政府着重加强同传统盟国的战略协调。奥巴马在访问欧洲时将英国作为第一站,强调“英美特殊关系”。两次访问德国和法国,在追剿“基地组织”和重建阿富汗的过程中,强调欧洲大国的作用。为稳住日本这座亚洲战略堡垒,奥巴马亚洲行首站选在日本,重申日美同盟关系是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美国将以日美同盟关系为基础,发挥在亚洲的主导作用。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还注重加强同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合作。“重启”美俄关系,表示要在双方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上恢复对话,妥善处理长期积累起来的诸多问题。美俄举行首脑会晤,双方签署了阿富汗问题合作协议、成立美俄总统合作发展委员会。奥巴马政府搁置乌克兰、白俄罗斯加入北约,取消布什政府时期制定的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与俄磋商进一步削减战略性武器。奥巴马强调中美战略关系稳定性对全球的意义,视中美关系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致力于发展一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时多次强调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称中国的快速发展将会有助全球发展,并欢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新政府重视印度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印度在军事安全、政治、经济等领域合作,力图建立基于共同民主制度上的美印伙伴关系。美印发表“关于国防和核合作的声明”,签署《终端用户监督协议》,建立由两国外长联合主持的美印战略对话机制
3、手段灵巧化、多元化
在“巧实力”理念的指导下,奥巴马政府姿态变得谦加,身段变得柔软,注重“倾听”与对话,即使是对手与敌人也不排除与之灵活接触。为解决伊核、朝核问题,奥巴马委任特使与伊朗和朝鲜进行直接对话。加大对中东问题的斡旋,与叙利亚缓和关系。在苏丹政策上,改变布什政府一味高压政策,采取恩威并重的措施。在美洲,与“反美斗士”握手,美古关系出现实质性进展,委美关系开始缓和。调整对缅甸政策,派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同缅甸军政府直接接触。即便是对付恐怖分子,也变换策略,奥巴马甚至避免使用“反恐战争”一词。为缩小打击面,奥巴马政府考虑与塔利班“温和派”接触,通过接触手段分化、瓦解塔利班。
奥巴马政府承认,美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问题,要解决众多的地区和全球问题,需要其他国家合作。为此,需要借助多边和运筹“多伙伴”关系。奥巴马任命赖斯为美常驻联合国代表,并将其地位提升至内阁级。美国推动安理会通过决议对朝鲜实施制裁;引导安理会将苏丹工作重点由维和转向推动2010年选举及2011年南苏丹独立公投;提出在联合国建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联络组,将北约盟国、中亚国家、海湾国家和中、俄、印等国纳入其中。在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方面,奥巴马政府认为除了需要同传统的八国集团协调外,还需要同中国这样新兴国家和区域性大国合作。一年来,奥巴马政府推动三次G20峰会。
为摆脱战略困境、另谋出路,奥巴马政府提出运筹“多伙伴”关系,即除了与盟国、与新兴大国结为合作伙伴外,还将拉美、非洲等纳入其主导的“多伙伴世界”。为稳定拉美后院,奥巴马在参加第五届美洲国家峰会时提出将与邻邦寻求“平等的伙伴关系”,使多年冷淡美拉关系改善。为加大对非洲的渗透,奥巴马在访问加纳时称,要与非洲建立相互负责的“伙伴关系”。甚至与穆斯林世界,新政府也准备在互相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政府“巧实力”理念还体现在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资源方面。奥巴马政府将发展、外交、防务并列为对外战略三大支柱,强调彼此协调,增加各种手段的工具性价值。希拉里明确提出,“面对每种情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所有政策工具中,选择正确的工具或组合”。奥巴马政府尤其重视外交在改善美国国际形象的中心作用,将外交置于武力之上。为此,美国大幅增加外交人员,加大“公共外交”,扩大民间交流。希拉里在访问亚洲时,刻意安排参访大学、播音室和教堂,深入草根组织,与民众建立联系,争取人心。发展在政策选择中的工具意义位居其次,在某些地区议程中,发展问题与外交处在等同地位,比如在东南亚,美国着手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发起湄公河流域计划;在非洲,承诺任期内将援助增加一倍,并敦促非洲国家以“良政”与西方援助相配合。
4、对外战略调整走向依然不容乐观
应该说,奥巴马政府上台一年来对外战略的调整有了一定的成效。美国加强了同欧洲盟国尤其是欧洲大国的关系,强化了同新兴大国的战略协作,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反美国家的关系,改善了同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关系,在国际多边组织的声望有所恢复。尽管如此,但仍然难说美国已经走出了战略困境,某些因素将掣肘奥巴马下一步调整走向,其前景并不乐观。
从国际层面分析,无论是地区问题还是多边议程,都面临很大风险:一是地区热点原本难以驾驭,一些结构性矛盾并不会因为美国更换一个总统和换一个处理方式就能解决。巴以争端由来已久,阿以之间互不信任根深蒂固,美以战略协作关系难以改变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这些“死结”使美国历届总统在中东和平问题上少有所获。以色列选举结束后的发展事态表明,奥巴马中东新战略使以色列危机感增强,右翼势力获得支持,以色列新政府对巴勒斯坦并没有显出妥协姿态,反而采取更加强硬措施,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奥巴马政府虽然表示反对,但未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以色列施压。哈马斯继续奉行以牙还牙路线,奥巴马政府不承认其为谈判的一方,巴以和谈难以启动。
二是两场地区战争存在变数。伊拉克局势继续恶化,驻伊美军的撤军计划刺激了恐怖分子的神经,掀起新一轮恐怖活动的浪潮。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都在为美撤军谋求有利地位而争斗。随着明年3月选举的临近,爆炸袭击还将回潮。恐怖分子和反美武装内打马利基政府,外扰驻伊美军,力图证明美国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伊人制伊”策略失败,也要证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并没有取得胜利,美军不可能“胜利”撤军。美军能否顺利按计划撤出,奥巴马政府需要再评估。奥巴马政府最大的挑战是阿富汗,某种意义上讲阿富汗战争即奥巴马战争。第一轮增兵后,阿富汗局势反而更加恶化,驻阿美军伤亡激增。到年中,国内开始进行大辩论。驻阿美军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和共和党人要求大幅增兵,以免塔利班重新得势,民主党则普遍倾向于撤出阿富汗,避免陷入另一个战争泥滩。前政要也在大打口水战,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和前国务卿基辛格呼吁继续打下去,但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强烈反对增兵,把奥巴马在阿富汗即将遭受的惨败与当年苏联在该国的不幸相提并论。美军在阿富汗继续作战的信心和决心都遭到质疑。如果从阿富汗撤军,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将卷土重来。如果留在阿富汗,那将继续耗费美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美国民众也在批评奥巴马阿富汗重建计划,认为没有将“部落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先例。奥巴马10次开会研究新阿富汗战略,可见其对阿富汗战争前景心存疑虑。
三是地区防扩散问题非短期能够解决。伊核问题和朝核问题是地区安全矛盾的集中反映,它们的解决需要一个外部环境,如果奥巴马政府只注重改变方式,而忽视塑造地区安全环境,再多的对话也只能是原地划圈。朝核的难题是美国坚持要朝鲜“完全地、不可逆转地、可核查地”放弃其核武计划,而朝鲜则要求美国在提供安全保证和经济援助的前提下,才考虑美方要求。奥巴马上台后不久,朝鲜试射导弹、进行第二次核试验,提高重返六方会谈的要价,朝核问题继续陷入僵局。尽管博斯沃斯访问朝鲜,但要说服朝鲜在可验证的条件下弃核,短期内看不到希望。伊核问题也存在结构性难题,美伊交恶牵涉伊以矛盾,解决伊核问题与中东和平进程密切相关。伊核问题还交织着大国能源、贸易、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奥巴马政府要想找到打破僵局的突破口,仍需显示巨大的政治智慧。
四是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涉及多边安排,美国能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新兴国家分享机制权利,共享发展利益,取决于同盟国和其他国家妥协情况。美国力主G20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但让其担负起监管全球金融稳定的重任,还需同各国进一步磋商。再者,各国对美国继续竭力维持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表示不满,要求对美元发行进行的监督和约束的呼声高涨,美国承受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强大压力。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姿态比前政府好,但缺少行动。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美国提出的减排目标低,难以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奥巴马所期望的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抱负,也只能是画饼充饥。
从国内层面分析,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也遇到压力。一是美国国内政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尽管民主党掌控两院,但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仍将受到共和党、利益集团和媒体等因素的牵制。目前,民众对经济和医疗改革表示不满,失业率节节攀高。民调显示,民主党的支持率在迅速下降,在明年中期选举中将失去部分选票。共和党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回政权。共和党利用选战机会加强宣传攻势,批评奥巴马对外战略。二是美国国内经济虽有好转,但经济刺激计划一旦完成,美国经济能否保持良好恢复状态值得质疑。而且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巨大财政赤字将导致陷入恶性通胀的风险。经济未能走出衰退将牵制奥巴马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的精力投入。
总之,内外压力使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的调整面临极大挑战,奥巴马总统虽有抱负,但推动新战略也有力不从心之感。美国民众对奥巴马对外战略的调整寄予了厚望,但将来的成效可能未必如愿。
 
三、奥巴马主义
1、实质
“奥巴马主义”新瓶装旧酒仍是称霸主义
打着“变革”旗号入主白宫的奥巴马上任百日,在对外政策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其外交理念和风格令世人耳目一新。4月22日,美国务卿希拉里在美众院听证会上将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概括为“伙伴关系、实用主义和原则性”。“奥巴马主义”已露端倪。
2、奥巴马主义“一二三”
奥巴马主义”正在形成当中,其内容和特征尚未充分显现。但从奥巴马提出的外交理念和政策举措看,“奥巴马主义”摒弃了“布什主义”的基本做法,从反恐第一走向经济优先,从单边主义走向多边合作,从滥用武力走向对话磋商。
首先,紧扣“一个中心”——遏止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发端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和信心,应对金融危机不仅事关美长远发展,也事关奥巴马执政地位。美国家情报总监布莱尔在2月12日向国会提交的《2009年度威胁评估报告》中,将金融危机及其地缘政治影响列为美“首要安全关切”。为此,奥巴马大大提升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对内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控,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方案;对外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渡时艰。他高调出席20国集团伦敦峰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政策主张持相对开放态度,使会议在刺激经济发展和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达成共识。
其次,抓住“两场战争”——“负责任地”从伊拉克撤军和打赢阿富汗战争。奥巴马虽在战略上调整了布什政府“反恐优先”的做法,但仍强调恐怖主义是美面临的“严重威胁”。相继推出“伊拉克新战略”和“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一是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将反恐重心逐步转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集中力量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武装。二是调整阿战目标,由强调“民主”转向突出“安全”。通过综合运用军事、外交、援助等力量工具,多管齐下,“瓦解、铲除和击败”盘踞在阿、巴境内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武装,使其不再成为恐怖分子的庇护所和向美发动进攻的基地。三是寻求国际社会特别是北约盟国的支持。奥巴马推动北约峰会同意在今年8月阿富汗总统选举期间,向阿增派3000人战斗部队和1400~2000名教官,以确保阿选举的顺利进行。
再有,突出“三个重点”。
重塑美国际形象。布什穷兵黩武的对外政策使“美沦为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国家”。奥巴马上台伊始即宣布在一年内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将对外援助增加一倍等,以展示其重塑美国际形象的决心。他努力修复因伊战而受到损害的美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关系,称“在过去数年中,美和伊斯兰国家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但强调“美不是伊斯兰国家的敌人”,“美绝不会,也永远不会和伊斯兰国家发生战争。”
努力构建“全面接触”的新型国际关系。奥巴马表示,将致力于打造一个“伙伴多、敌手少”的世界。“百日新政”期间,奥巴马政府突出了与传统盟国合作、与“新兴大国”接触、与“敌对国家”对话的务实外交风格。
广泛参与解决全球和地区性问题。奥巴马一改布什在国际事务中恣意妄为的“牛仔作风”,努力向世人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奥巴马承诺美将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他4月5日在布拉格发表讲话,呼吁建立“无核武世界”,被世界媒体称之为“革命性的爆炸消息”。奥巴马相继任命中东问题特使、阿富汗-巴基斯坦问题特使、朝鲜问题特使、苏丹问题特使、气候问题特使等,具体负责运筹解决上述热点问题,“特使外交”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亮点”。
3、奥巴马主义4个基本特征
特征一,在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关系上,突出多边主义。奥巴马政府摒弃了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更加强调国际协调与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奥巴马认为,“美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威胁无法通过一个国家单独解决,甚至无法通过与传统盟友的合作得到解决,而是必须通过与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来解决。”他选择其竞选时的主要外交顾问苏珊·赖斯担任美常驻联合国代表,并将其地位提升至内阁级,显示对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重视。
特征二,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上,突出软实力。奥巴马继续加强硬实力的建设,提出要打造一支“21世纪的军队”。他表示,“战争是残酷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是“最正确的选择”。4月12日,美海军在索马里海域“亮剑”,成功解救被海盗劫持的菲利普斯船长,显示奥强硬的一面。但奥巴马更多强调,“实力本身并不能保护美国,也不允许美随心所欲。”“美安全来自于事业的公正性、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和保持适当谦卑和克制的品性”。他上台伊始即推出“巧实力”外交理念,强调要把外交置于武力之上。
特征三,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上,突出非传统安全。布什政府时期,美在力量建设和部署上从长远看主要是应对大国崛起等传统安全威胁。而奥巴马政府则努力在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继续对大国崛起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对非传统安全的关注和投入。美国防部近期发表的《四年任务与使命评估报告》,提升了非常规战争在美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并就如何打赢非常规战争进行了谋划和设计。4月7日,盖茨宣布他将对2010财年美国防开支的重点作出全面改革和“根本性”转移,削减多项大型武器研发和购买项目,加大对特种战、网络战、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的投入。这表明美军事战略重点已由传统的以打大规模常规战争为主转向兼顾应对恐怖主义和小规模局部战争。
特征四,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上,突出现实主义。奥巴马继续高举民主党的理想主义大旗,声称“美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武力威胁或财富规模,而是来自理想的持久力量,即民主、自由、机会和不屈的希望”。但他更加强调理想主义目标与现实主义利益的统一,批评布什政府以武力更迭他国政府、秘密设置“黑狱”等行径与“推进民主”的目标背道而驰。希拉里明确指出,美外交的基础是“原则性和实用主义的结合,而不是僵硬的意识形态”。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称,“奥巴马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知道美必须按世界的本来面目与它打交道。”
4、如何看待奥巴马主义
奥巴马主义”的实质仍是维护和强化美“一超独霸”地位。美国家利益、扩张主义传统和“救世主”心态,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将继续把维护和强化美“一超独霸”地位作为美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奥巴马称,“在付出数千人生命和数千亿美元的代价之后,很多美国人可能想要着眼于国内,放弃美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这是一个我们绝对不能犯的错误。”目前看,奥巴马对外政策调整主要是战略布局和策略手法的调整,而非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他强调“接触、对话与合作”也不是要放弃美“领导地位”,只是要改变美领导世界的方法,即“通过榜样和行动来领导世界”,以便在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分担风险”和“外包责任”,实现美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奥巴马主义”在策略手法上具有明显的“均势外交”特征。纵观历史,美国在实力不足或相对下降时,往往会推行均势外交政策。希拉里2月访日时明确表示,“美在外交方面需要平衡与和谐”。一是“责任”的平衡。美一些人认为,欧亚国家曾搭乘美“便车”实现了稳定与繁荣,现在是为美“分担责任”的时候了。美高官频繁出访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说服和敦促欧亚国家在金融危机、反恐战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手段的平衡。奥巴马政府将国防、外交、发展并列为美对外政策的三根支柱,旨在在确保美军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强化外交和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三是地缘的平衡。随着世界力量重心东移,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投入。希拉里作为国务卿首访亚洲,就是要向世界发出一个信号,“美不仅是一个跨大西洋力量,也是一个跨太平洋力量。”与此同时,奥巴马、拜登、希拉里等美高官频繁出访欧洲,也凸显了奥巴马政府对欧洲的高度重视。此外,奥巴马政府对中东、拉美和非洲也给予了一定关注。
奥巴马主义”在扩张性和冒险性上有所收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美面临的战略困境,有助于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对美国来讲,奥巴马通过收缩战线、转嫁危机,使美国际形象和战略处境有所改善。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奥巴马上任3个月的施政满意度为63%,是1977年以来美施政满意度最高的总统。对世界来讲,奥巴马对外政策总体上有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和热点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在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目前看,世界各国对奥巴马的对外政策总体持欢迎态度。
奥巴马主义”受诸多因素掣肘,其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一,美外交面临一些“难解的死结”。如巴以争端由来已久,牵涉各方重大利益,美几任总统都束手无策。奥巴马虽频频向伊朗释放善意,但表示绝对“不能接受”伊朗拥有核武器。美俄结构性矛盾突出,奥巴马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并未作出实质性让步,称美将继续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不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支持“北约大门朝所有欧洲民主国家敞开”等。其二,美国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将牵制奥巴马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的投入和精力。其三,尽管民主党掌控两院,但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仍将受到共和党、利益集团和媒体等因素的牵制。其四,最根本的原因是“奥巴马主义”新瓶装的仍是美称霸世界的旧酒,目标太大与实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四、高开低走的2009:奥巴马执政一年评
任期的第一年,并不轻松。在一片看好的呼声中,奥巴马执政初期出现了高开低走的状况,支持率一度降至50%以下,大出人们意料。应该说,奥巴马的才智和魅力足以与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们相媲美,但为什么却在第一年拿到如此低迷的成绩单呢?
1、星光黯淡:困难大,是客观因素。由于小布什政府留下了太多内政外交的难题,使得奥巴马上任之后,很快便陷入多重困境之中,国内的有失业率高企和医改争议问题,对外则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可谓是应对不暇。从这个角度说,奥巴马的这个总统当得确实很辛苦,也有很多无奈。毕竟,许多事情,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乾坤的。但问题是,民众和媒体的期望值却非常之高,在意识到奥巴马未能如人们所愿时,批评和质疑之声便铺天盖地地涌向了白宫。“奥巴马没有结束战争,没有关闭关塔那摩,没有让所有美国人都享受医保,没有降低失业率,没有减少国家债务……”美国资深报人胡安·威廉姆斯的感叹道出了许多美国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过去1年奥巴马最大成就是将布什踢出了白宫。”
经济问题是美国“奥巴马热”持续降温的主要因素。尽管数据显示经济转好,但随着失业率不断攀升,民众不满日益增多,金融危机的影子还在,而经济复苏却依然不见踪影,使得国民大失所望。
外交方面也不很成功。奥巴马就任已近一年,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形势却依然严峻,他所承诺的从伊拉克撤军以及在阿富汗取得突破的前景仍不明朗,无论是民间,还是军方抑或是政府中的反对声更是此起彼伏。而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各国更是分歧毕现,也给了期望在气候问题上有所作为的奥巴马一头雾水,他所期待的绿色经济前景并不光明。
2、蜜月不蜜:没有抓住执政“蜜月期”做好文章,也是奥巴马的一大失误。从政治心理上讲,总统上任后,一般都会有3个月到100天的执政蜜月期。在这段日子里,无论是民众、媒体乃至国会,都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体谅,政策得到支持的力度最大,反对声音会比较小。这也是十分宝贵的一段时间。因为这个阶段,人们都会比较有热情对待新领导的新政策,也会有较多耐心看成效。在美国历史上,有几位总统就曾在上任最初百天中取得较大成功,比较典型的,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以及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奥巴马赢得的时间要更多一些。由于从竞选伊始,他就受到了媒体和知识界的追捧,而金融危机的背景,也使得民众和媒体对他有较高的期待,奥巴马的“蜜月期”延长到了半年左右。但也仅仅是半年。这个时间点一到,人们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不耐烦和怀疑就渐渐地多了起来,而医保改革的争端则进一步激化了不满和对立情绪。多少有些令人遗憾的是,奥巴马并没有像约翰逊或小罗斯福总统那样做出真正鼓舞人心,也有助于改变现状的事情来。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他热心推广的医保改革和增兵阿富汗计划,却遭致民众、媒体和政界的强烈反对,人气也在一波波的批评声中日渐清淡了。
3、节外生枝:由于在医改和阿富汗战争等问题上捉襟见肘,奥巴马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做出妥协,以期挽回民意,赢得一些利益集团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他也付出了很大的政治和外交代价。拆东墙补西墙,越补洞越大。对华轮胎特保案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次非常意外的贸易摩擦中,奥巴马政府的解释是,为了赢得工会对医改的支持。但这样的解释不仅牵强,而且显得小气。看上去,奥巴马这样做,会使发起中美轮胎特保案的人感到满意,进而在一些国内议题上支持奥巴马,可明眼人都知道,此举弊大于利,其所谓增加的就业机会还不如增添的失业问题多,而且由于奥巴马对美国钢铁工人工会示弱,会给其他诸多工会以“自信”,在事实上鼓励它们对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发起相关“战役”,最终,奥巴马会发现,他必须为了少数人得罪大多数人,包括许多重要的贸易伙伴。奥巴马此举也为国际贸易开了个坏头。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的这种标准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等于是在向全世界发出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从而引起贸易保护措施的连锁反应,延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无怪乎美国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在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曾警告说,要警惕奥巴马的贸易立场,而其他一些学者更是担心奥巴马会步胡佛后尘,1930年,正是美国率先大幅提高进口产品关税,最终引发了全球贸易战,加剧了危机。而这也被视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最严重错误政策之一。更为严重的后果,则是引发中美之间的激烈贸易冲突。奥巴马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事实上是逼迫中方采取强硬措施。尽管从中美关系大局考虑,中方不愿将摩擦扩大化,但如果放任不理,显而易见地会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从美国到欧盟乃至其他国家,从轮胎到钢铁等更多行业,都会对华“兴师问罪’。而事实也验证了人们的这种担忧。在轮胎特保案之后,美国又在多个领域对华采取了贸易“攻击”,一些国家也是紧紧跟上,对中国利益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问题是,今非昔比。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影响力,都非同凡响。美国对华贸易的强硬做法,只会遭致中方的强烈反击,而最终,受伤的不仅是中美经贸关系,更是美国的经济复苏前景,当然了,还有奥巴马的执政力。
4、准备不足:奥巴马的雄心和做事的用心,都是值得嘉许的,但问题是,做事是需要实力的,而充分的准备和经验的积累,本身就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许多问题上,奥巴马都表现出对总统职位准备不足及对这场危机认识不足的缺陷。如果说,在形势大好的时期,有较好的口才和个人魅力,在美国这样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大概也就够用了。但在困难时期,更多需要的,则是政治经验和练达的为人。在这方面,奥巴马与林肯和小罗斯福比都相形见绌。与当年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相比,奥巴马在准备上可谓稍逊一筹。一方面,在对危机的认识以及国内改革的深入思考上,小罗斯福从躺在病榻上起就已经在勾勒美国的蓝图了,另一方面,从实战上看,小罗斯福的州长经历对日后新政十分有帮助,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而且网罗了一大批英才,这也使得他上任后就能迅速进入角色,启动新政大业。而奥巴马,无论在思想上,实践上,还是在人才储备上,都远远不够,陷入今日的尴尬,也是情理之中。林肯与小罗斯福强过奥巴马的地方是,他们对形势有着深刻和冷静的认识。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危机就缺乏深刻了解,而且显得过于乐观了,结果犯下不该有的错误,将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砸向中国就是典型的例证。对困难估计不足,可以说是奥巴马逐渐陷入执政困境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医保改革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应该说,奥巴马的本意是好的,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是,如此重大的改革,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无论是赢得民意支持,还是与各利益体进行磋商,抑或是协调两党立场,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但遗憾的是,奥巴马政府显然没有意识到会改革遭致如此广泛和强烈的反对,而为了医改,他不得不做出大量妥协,对华的轮胎特保案就是一个下下策的选择。
操之过急:除去对奥巴马政策的评价,许多人都批评他好高骛远,操之过急。事实上,在奥巴马刚刚入主白宫时,就有一些观察家担心地指出,奥巴马试图在太短的时间里完成太多的任务,而过于急切地改变现状的心理也使得他的刺激经济方案缺乏细节,徒具形式。一年过去了,经济和就业状况却没有明显起色,就很能说明问题。奥巴马的勤政令人敬佩,但急于改变现状也使得他逐渐乱了节奏。对奥巴马来说,超人气,本身就是双刃剑。益处他已经充分享用了,那就是在大选中“创造历史”,以及上台伊始在施政方面受到的广泛支持。但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由于人们的期望值太高,使得民众、媒体和利益集团没有耐心慢慢等待收获奥巴马的执政硕果,半年“蜜月期”一过,对奥巴马的非议和指责就放出了笼子。而在奥巴马一边,也明显感受到社会期待的压力,似乎有无形的手在不断地推动着他急匆匆地施行新政,生怕对不起大家的样子。问题就这样慢慢出来了。基于选战的需要,奥巴马在竞选期间许下了很多诺言,为了兑现这些诺言,他不得不在上任后就快马加鞭地不断推行新政,这其中也夹杂了一些并不成熟的方案的出台。这一点,从年初的经济刺激计划就可见一斑。而在推行医保改革和阿富汗增兵问题上,奥巴马都显得有些心浮气躁,客观上增加了执政的阻力。奥巴马在执政第一年的表现,对领导者和管理者们,是很好的反面教材。这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要急于点起“三把火”。最急切的事情当然要优先考虑,但对于那些关乎长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觉得,要慎之又慎,困难要想得充分些,动员工作要做得到位些,资源配备要合理些,以使“蜜月期”不致成为永远的回忆。
 
 
盘点2009美国外交政策 中东外交僵局无法打破
2009年,是美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美国诞生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当选,从许多方面上讲,都是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
乔治·布什2000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勉强当选总统,可以说没有多少政治资本,但是九一一恐怖分子驾机袭击纽约的世贸大楼和华盛顿的国防部大楼,让布什一举成为战时状态下的强势总统,在国内的支持度一度升到近百分之九十,在国际上也得到许多国家的同情,一部分知识精英发表声明说“今晚我们都是美国人,”以表示对美国人的支持。但布什和他的政府滥用美国人民的支持和世界上其他各国人民的同情,来推行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他们制造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假情报,蒙骗美国和世界人民,不顾联合国安理会的反对,无视国际法,悍然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给伊拉克人民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占领伊拉克的美国士兵和保安公司的武装人员,枉杀无辜,虐待囚犯的暴行,让全世界的舆论哗然,激起各国人民的义愤。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政府挥舞着民主和人权的大旗,把自己装扮成民主和人权的化身,着实蒙蔽了不少头脑简单的人。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先炸你,后讲理的强盗逻辑,把美国民主人权的画皮剥得精光,让世界人民看清了美国所谓的民主人权,不过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已。美国政府的霸道行径,使美国人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形象大跌。以致放弃美国国籍,移民加拿大和欧洲的美国人激增。许多美国机场出售印有加拿大字样的旅行包,以帮助那些不愿以美国人面目到外国旅游的人装成是加拿大人。
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与其阿富汗增兵
当奥巴马以改革的政纲战胜共和党的竞争对手,以高票当选美国总统,并提出要用对话,用外交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不但让美国人民兴奋不已,全世界人民都对他的当选作出积极的回应,认为他的当选给世界带来希望,美国人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大为改观。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还在他没有作出任何实际的举措的情况下,授给他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正像我在奥巴马刚当选不久写的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人对奥巴马抱过高的期望,都是注定要失望的。奥巴马毕竟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产物,想指望他改变美国的政治文化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难的。美国的政治文化机制是非常保守的,除非面对生死存亡之危机,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然美国就不是美国了。而且美国的政客,最关心的是连任。竞选时的许诺当然主要是为了当选。
奥巴马从布什那里继承了两场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奥巴马是极少数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参议员。他竞选时也承诺会尽快结束伊拉克战争。他上任后,也确实减少了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但减少的兵员又增加到阿富汗去了。最近他又作出了向阿富汗增加三万兵员的决定。布什离任时,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有四万多人。等奥巴马这次增兵完成后,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总数将超过十二万,远高于苏联占领阿富汗时期的最高驻军水平的十万四千人。奥巴马自己已经认识到他增兵阿富汗的决策有悖自己的竞选诺言,和自己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形象。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致词中为自己辩解说,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为了和平而进行的战争。这其实就是自说自话。按照国际法,一个国家的军队侵入另一个主权国家就是侵略,就是霸道行动。只是我们这个世界看惯了强者为所欲为,弱者逆来顺受,见怪不怪而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奥巴马增兵阿富汗将是他的政府,也是美国政府今年外交的第一大败笔,其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伊拉克抵抗分子在不断的制造爆炸事件,让全世界的关注伊拉克的安全局势,在这种情势下,美国即使有离开伊拉克的意愿,短时间内也将难以脱身,这是伊拉克反美力量有意让美国无法从伊拉克脱身,是在给美国放血。美国增兵阿富汗,扩大其在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除他们公示目的之外,还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威胁中国西部边疆,策应印度对中国的威胁。帮助印度在亚洲南部的提高其军事等各方面的能力来制衡中国。奥巴马政府高规格邀请印度总理辛格访美,加强美国和印度之间核技术和军事技术合作,与印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无不彰显其联合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意向。美国的精英阶层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对美国的国际霸主地位的最大挑战,他们想遏制中国的发展,以维护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是完全不难想见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家组成,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策略无不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奥巴马或十个奥巴马都无法改变的。
当然,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是很难成功的。印度要挑战中国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他对美国也并不是那样的放心。巴基斯坦也决不会真心实意的与美国合作,特别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扶持印度,巴基斯坦的宿敌,遏制的是其最重要的战略盟友中国。即使巴基斯坦真心支持美国对塔利班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最后取胜的可能性也不大。正如我一贯认为的,美国是不可能战胜塔利班的,因为塔利班不需要打胜,他们只需要不停的战斗下去。这对塔利班来说,就像伊拉克的反美力量一样,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战斗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美国及其盟友却无法长期与塔利班周旋下去。阿富汗山区的自然环境太严酷,在那里进行军事行动的代价太高昂。这一切最终都将迫使美国及其盟友退出阿富汗,就像当年的苏联一样。阿富汗最终必将是美国的又一个越南。
奥巴马政府需要应对一个新日本政府
美国外交今年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其长期战略盟友的日本发生了政治地震。以鸠山为领袖的民主党,以改革为竞选政纲,一举击败把持日本政坛六十多年的自民党。自民党上台伊始,就提出要于2010年1月终止日本海军自卫队在印度洋为美国和北约军舰加油的军事行动。日本政府自从二战失败就被美国占领,占领结束后,美国仍然在日本多处驻军,基于这一点,在国际事务上日本一直是美国的小兄弟,一切以美国的马首是瞻。冷战时期,美国基于其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抗衡的战略考量,在经济和技术上给日本极大扶持,并对日本产品全面开放其国内市场,允许日本在南朝鲜,在东南亚等地放手投资,开发资源,发展市场。冷战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怀柔政策几乎与早期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典型政策绝然相反。这让日本受益匪浅。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基本结束。美国立即改变其对日本以往的宽容政策。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逼日本出资一百三十亿美元,1992年,老布什访日,逼日元升值,逼日本开放其国内市场,使日本经济十几年来一蹶不振。美国并逼日本为美国在日本驻军支付愈来愈多的费用。与冷战时期相比,日本继续做美国的小兄弟,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好处,却要承担愈来愈大的负担。日本自然而然的要想从目前这种作为美国的附庸的地位中解脱出来。这也将是今后美日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奥巴马政府对此非常不满,并推迟日本外相访美日程,缩短奥巴马访日日程等行动来表达其不快。
但这一切决不能改变日本自由党政府谋求与美国更加平等地位的战略意图,美国对日本施压,只能迫使日本尽快地谋求与中国和其他亚洲邻国改善关系,因为这是日本争取独立于美国的先决条件。只有日本与中国改善了关系,与南朝鲜,北朝鲜等改善了关系,日本才有与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格。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民主党最近带几百人的团队访问中国,其中包括一百四十多名国会议员,这样大的外交阵容,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近日访日,日本政府破例安排其与天皇会见,在日本引起一些小小的轰动,也可见日本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的迫切心情。这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极佳契机。希望中日双方能把握好这个机会,拓展中日合作的力度和广度,这对促进东亚和平发展,以及整个亚洲的和平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中国与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和人民一样,曾深受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之苦,冷战时期,又因美苏两霸之间的较量而分成不同两大阵营,以致西方国家在亚洲事务中一直占有主宰地位。要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状况,中日必须忘记前嫌,加强合作,并携手促进亚洲的和平与发展,让亚洲人民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奥巴马政府对朝外交有突破
奥巴马政府对朝鲜的外交,相较布什政府有了较大突破。美国与朝鲜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外,展开了单方面接触和会谈,美国还表达其在朝鲜设立联络处的意愿。这将非常有利于东亚的和平和无核化的发展进程。美国政府一直视朝鲜是威胁,他们忘记了朝鲜成为美国的一个威胁,正是美国一直在威胁朝鲜的安全。如果美国停止其对北朝鲜的制裁,撤出其驻南朝鲜的军队,与北朝鲜发展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让北朝鲜和南朝鲜两国人民自己解决自己的分歧,朝鲜就不会是美国的威胁。中国的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不错的。但愿奥巴马主政的美国政府能够从自己制造的美朝关系的僵局中解脱出来。这对亚洲的和平与发展益莫大焉。真能那样,奥巴马的诺贝尔和平奖也就当之无愧了。当然这需要时日,但这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现在靠举债度日,长此以往,他将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慢慢收缩其海外的军事存在。
奥巴马政府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
奥巴马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布什政府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希拉里和奥巴马访华期间,承受着许多国内和国际的压力,不再作人权问题的文章,而且奥巴马也一反克林顿和布什的做法,没有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让许多想拿中国人权说事的人大失所望。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美国人自己的人权问题一大堆,却在人权问题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指手划脚,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虽然为许多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张目,但对美国自己来讲,确像是皇帝的新衣,没有什么好处,只能彰显出美国的虚伪。美国对达赖喇嘛的支持,对维吾尔分离主义者的支持,是造成中国西藏和新疆暴乱的原因之一。这些暴乱虽然给中国造成极大伤害,对美国也没有什么实在的好处,至多是害人不利己的买卖。
奥巴马政府无法打破其对中东和伊朗的外交僵局
奥巴马政府在中东和对伊朗的外交没有什么突破。尽管奥巴马在竞选时许诺与伊朗进行对话。当选后,奥巴马也曾表现要为消除核武器进行努力。但只要美国不从根本上改变其在中东的外交策略,在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要想让伊朗放弃其发展核技术和核武器的国策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只能靠压服才能成功。但美国对伊朗施压的能力很有限。所以伊朗不但没有停止其浓缩铀的工作,而且最近还宣布其扩建十家浓缩铀的工厂的计划。美国对伊朗这项计划看来也只能听之任之而已。因为他没有办法让伊朗改变其政策。奥巴马政府若能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非可以为所欲为,这也将是对世界和平的一大贡献。(韩东屏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
奥巴马“阿富巴”战略的真实意图
“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先后发动了两场“反恐战争”:2001年10月7日,美军在阿富汗发动“持久自由行动”,美军与阿富汗北方联盟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打垮塔利班政权;2003年3月20日,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当年5月1日,布什宣布作战“任务完成”,12月美军抓获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但此后,这两个战场的安全形势发展可谓极富戏剧性。
与此同时,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则相对平静。据有关统计,2001年美军在阿富汗阵亡人数为12人,2002年为69人,2003年57人,2004年59人。
不过,近两年两个战场的形势逐渐开始发生逆转。原本看似山穷水复的伊拉克战场柳暗花明;而“已经快被遗忘”的阿富汗战场开始重新占据媒体头条。
相比之下,美国在阿富汗投入的资源则非常有限。在奥巴马宣布增兵阿富汗之前,美国在阿富汗驻军只有3.8万人,此外就是3.2万人的北约多国部队。而阿富汗的土地面积比伊拉克大三分之一,人口比伊拉克多300万。据传藏身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以及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一直未能抓获。从2005年开始,被打散的塔利班武装开始卷土重来。2005年,美军在阿富汗阵亡131人,2006年阵亡191人,2007年上升为232人,2008年为294人。2009年初至今,美军在阿富汗阵亡88人,远超伊拉克战场阵亡人数。目前,塔利班武装控制了阿富汗领土的72%。仅仅一年前,塔利班控制的国土还只有54%。
美国领导人日益认识到阿富汗问题的复杂性——阿富汗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阿富汗国境线内,而是与该地区的整体安全局势有着莫大的关联。塔利班的主体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跨境民族普什图人。两国边境的部落区长期以来政府控制力薄弱,因此拉丹、奥马尔躲藏于这一区域,美军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近年来,巴基斯坦政局动荡。强人穆沙拉夫下台、贝·布托遇刺后成立的民选政府还面临诸多国内外问题的困扰,极端宗教势力也蠢蠢欲动。因此美国也非常担心巴国政局的发展。
美国内外的观察家普遍认为,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是奥巴马上台后面临的最紧迫的国际挑战。也正因此,奥巴马宣布的新战略才名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新战略”。美国人还把阿富汗(Afghanistan)和巴基斯坦(Pakistan)两个单词的前几个字母组合起来,创造了“阿富巴”(Afpak)一词,用以指代奥巴马政府的新战略重点,并且强调美国将两国看作同一问题。
美国:进攻,是为了退却?
显然,美国在阿富汗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是奥巴马政府调整反恐战略重心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但是,除了反恐,奥巴马新战略是否有着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呢?
阿富汗地理位置介于俄罗斯、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几个正在崛起的板块之间,连接东亚、中亚、南亚、西亚,有“中亚的十字路口”之称,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波斯帝国、大英帝国、当年的苏联和如今的美国都曾在此地投入巨大的战略资本。
如果说一个国家对外战略目标的较低目标是“求和平”,较高目标是“争强权”的话,对于现在处在战略收缩当中的奥巴马政府,“求和平”是第一位的,“争强权”则是一个奢侈的目标。奥巴马政府新的“阿富巴”战略,实际上是“战术攻势、战略守势”。其基本目标,是通过积极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努力,实现美国从阿富汗“可控制的”退出。
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奥巴马可能是上任时面临最多挑战的总统。“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国内社会福利改革、能源政策调整、重塑华盛顿政治文化、国外的两场战争、中东和平进程……诸多问题都在等待所谓“奥巴马新政”来解决。很自然,在国内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的时刻,国内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会是奥巴马政府最重视的领域。
虽然奥巴马政府在国际问题上已经表现出很多新的战略和动向,但是究其根本,其主要外交战略目标是收缩战线、减少敌人、重塑形象、节约资源。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战略守势”是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根本特征,有时候在战术上采取攻势,实际上是以攻为守,服务于战略守势的大目标。毕竟,奥巴马面临的麻烦已经太多了,他和他的班子没有理由再给自己寻找增加新的麻烦。
因此,争取阿富汗形势能够像伊拉克那样逐步好转,以利于美军逐步退出,应该是奥巴马政府在“阿富巴”问题上的合理目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多数美国人认为应该不计后果地抽身。美国主流意见认为,奥巴马政府应该采取一种“负责任的”撤军方式,其底线应该是确保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国在美军撤离后,不被“基地”组织或者其他极端宗教组织控制。伊拉克增兵方案到目前为止运行比较成功,给“阿富巴”战略提供了路径:降低目标,以“安全”取代不切实际的“民主化”;通过“增兵”来给当地民众提供安全感;与相对温和的敌人和解;强化当地政府能力;寻求国际支持。这一切,在奥巴马“阿富巴”新战略中也可以找到踪迹。实际上,当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谋划从越南脱身,采取的也是先增兵的办法。
话虽如此,人们仍然有充足的理由担心两个不确定因素。
其一,即使现在的美国政府无暇顾及将其地缘政治目标最大化,不意味着以后在中亚地区不会有地缘政治考虑。一旦条件许可而又“食髓知味”之后,地缘政治目标压倒反恐需要的可能性无法排除。即便是像伊拉克这样奥巴马政府已经宣布要撤军的地区,美军也将长期保留一支部队。在阿富汗,情况恐怕也会如此。
其二,即使奥巴马政府增兵阿富汗没有很强的地缘政治目标,也并不等于没有地缘政治后果。如何让周边国家安心、避免“阿富巴”新战略产生消极的地缘政治影响,也是奥巴马政府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从吉尔吉斯斯坦考虑关闭玛纳斯空军基地一事,已经可以嗅出一股地缘政治的味道来了。因此,奥巴马政府如何协调和考虑周边国家的利益和感受、如何在更广泛的、多边的机制内推动“阿富巴”问题的好转,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达巍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奥巴马阿富汗新战略"新"在哪里 放弃单边主义?
奥巴马新战略新在何处
一是大力增兵。根据新战略,美国将在年内再向阿派遣4200名军事人员。这是继2月17日宣布向阿增派1.7万人的作战部队之后,奥巴马再度发兵。这些部队全部部署到位后,驻阿美军的总兵力将达到6万人。加上3.2万人的盟友军队,整个北约在阿驻军将超过9万人。
二是将巴基斯坦也纳入新战略框架中。奥巴马3月27日在白宫说,“基地”组织仍在加紧策划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所以,必须挫败和摧毁“基地”组织及其同伙,铲除他们在巴的避难所。为此,奥巴马呼吁国会在未来5年将对巴的直接援助增加到每年15亿美元,帮助巴建立学校、医院、修建道路,发展当地经济,以争取民心。
美国与伊朗直接接触?
为了寻求国际社会对新战略的支持,美国要求国际社会召开一次有关阿富汗问题的协调会。海牙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会期一天,来自8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高级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闭幕时,与会代表就加强阿富汗邻国间的协调、以地区合作方式解决阿富汗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并表示支持美国针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新战略,支持向阿增兵。
此外,这次会议最引人关注的是,伊朗在受到美国邀请后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在会议期间与伊朗代表团团长迈赫迪进行了“简短而诚挚的交流”。希拉里还表示,美伊两国在打击阿毒品泛滥问题上有共同的关切,美愿意在这一问题上寻求与伊朗合作的渠道。不过,这个消息随后却遭到了伊朗方面的否认,称两国代表并未进行直接接触。
新战略面临四大挑战
虽然奥巴马雄心勃勃,新战略也在海牙会议上打响了第一枪,但这个战略能否取得实效还很难说,因为它面临着众多棘手的挑战。
一是美国在阿富汗并不受欢迎。阿民众一直对外国驻军心存不满,这一方面因为阿重建进程异常缓慢,塔利班虽已垮台7年有余,但大多数人仍生活在贫困之中;另一方面因为外国驻军经常误杀平民。
二是塔利班不会坐以待毙。美国一再对阿增兵,等于堵死了与塔利班的和谈之路,因为塔利班一直坚持,只有外国军队完全撤出阿富汗,塔利班才会与之谈判。所以,塔利班不仅不会与美国和谈,反而会继续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用平民作掩护进行反击。
三是巴基斯坦自身难保。虽然美国在新战略中对巴寄予厚望,并以重金援助,但目前的情况是,巴国内的恐怖主义已泛滥成灾,疲于自保的巴根本无暇再顾及阿恐怖问题。
四是国际社会能合作到什么程度也是个问题。任何国家嘴上都会说支持反恐。但若落到实处,各国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很难兑现承诺。例如,俄罗斯就因担心美国借机加强在中亚的存在,而对美国的举动十分警惕。再如,虽然在反塔利班问题上,伊朗与美国有共同利益(伊朗与塔利班素来有仇,除教派之争外,还因塔利班曾绑架过伊朗11名外交官并将其中9人杀害),但伊朗更关心的是如何借这一问题向美国讨价还价。(时宏远)
塔利班为何难以清剿?
2001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发动阿富汗战争,一举推翻塔利班政权。尽管遭受重创,塔利班势力并未因此而土崩瓦解,而是继续盘踞在南部大本营积蓄力量。
塔利班政权倒台后,阿富汗通过直选选举卡尔扎伊为首任总统,并成立了民选议会。但是,中央政府对阿边远地区的控制薄弱,使地方武装割据趋势得以蔓延。阿富汗原本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年收入仅350美元左右,全国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一生活在“赤贫”线以下。对时局的失望、极端贫困和日益恶化的安全形势迫使一些失业的年轻人加入塔利班。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入伊拉克战场,这给了塔利班喘息空间。正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防务与外交政策专家奥汉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所说,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未能对阿富汗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最近六七年来,我们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战略,仅希望看到塔利班无法创建更大的势力,但我们错了。”
对于阿富汗来说,2006年和2007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年头。从2006年开始,塔利班武装改变了与联军正面对抗的策略,自杀式袭击和路边炸弹猛然增多,外国部队再无宁日;2007年,阿富汗生产的鸦片创纪录地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7%,大量毒品收入充实了塔利班的腰包,塔利班得以从盛产鸦片的南方卷土重来。
《华尔街日报》今年5月援引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的话说,塔利班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贩卖毒品、秘密从事商业活动、赢得境外捐赠。联合国估计,塔利班每年从阿富汗毒品利润中收入超过3亿美元。另外两项的收入也有上亿美元。
塔利班得以扩大声势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游击战术。他们与当地百姓混在一起,使用“敌进我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与外国驻军周旋。由于塔利班与平民从外貌上难以区分,外国军队在行动中不断造成平民伤亡,对塔利班有生力量的打击却并不十分奏效。
美国战略能否奏效?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初上任不久高调推出阿富汗新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向阿富汗大规模增兵、扩大阿富汗安全部队规模、争取塔利班“温和派”支持等。
现阶段,驻阿美军人数大约6.2万人,到今年年底前,美国在阿富汗的新增部队将全部部署到位,届时驻阿美军总数将达6.8万人。北约其他成员驻阿士兵人数大约3.9万人。眼下,继续向阿富汗增兵的呼声在美英两国政界仍然高涨。美参议员迈凯恩近日表示,希望增加驻阿美军兵力。英国保守党主席戴维·卡梅伦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出于培训阿富汗军队的需要,英国可能派遣更多部队。在阿富汗新战略出台后,美国参议院批准前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麦克里斯特尔出任驻阿富汗美军指挥官,指挥所有驻阿美军和其他北约国家的驻阿部队。舆论认为,在指挥特种作战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麦克里斯特尔出任驻阿美军指挥官标志着美国在阿富汗将更加注重非常规战争。
然而,与美国战略举措形成反差的是,外国部队近期在阿富汗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7月份阿富汗境内各种暴力袭击事件造成至少75名外国士兵死亡,创2001年以来驻阿外国士兵单月死亡最高纪录,其中美军死亡43人。
不久前卸任的前美军欧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翰·克拉多克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与人数相比,外国驻阿部队恢复地区稳定和重建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需要在非军事领域加大投入。法国分析家阿布-扎哈卜则悲观地认为,美国错过了稳定阿富汗政局的最佳时期,因此新战略难以奏效。
如何化解阿富汗困局?
一些专家认为,阿富汗弱势政府是导致该国混乱局面的重要原因。中央政策很难在地方得以实施。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样薄弱。在南部赫尔曼德省13个行政区域内,地方政府实际管辖的地区只有其中8个。薄弱的管理导致阿富汗许多地区形成军阀控制下的“国中之国”。据联合国估计,阿富汗偏远地区仍有大约1800名拥有武装的地方军阀。
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网站6月发表的文章说,在民主推广方面,卡尔扎伊的做法并不被当地人接受。阿富汗的几家电视台都在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与阿富汗人民的习惯、文化和价值观格格不入。
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高级研究员丹尼尔·马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效率低下的管理造成人民与政府间的隔阂。塔利班恰恰抓住了政府管理有效性缺失的软肋,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阿富汗当前乱局,国际社会必须帮助阿富汗政府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军队和警察体系。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主任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认为,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之所以绵延8年而未见明显成效,其根本原因是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围剿“基地”组织成员和塔利班武装过程中没有真正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他说,当地民众始终没有看到或感受到社会的平安与进步。相反,他们体会到的只有每况愈下的生存环境。
阿富汗著名学者达福拉蒂认为,阿富汗各方现在必须“坐在一起,互相倾听,了解彼此主张”,“如果外国军队想在真正意义上解决阿富汗问题,只能依靠外交手段和对话协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荣膺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解决阿富汗问题离不开国际社会支持,“但这种支持不能是强加的,国际社会必须帮助阿富汗寻找到适合它的发展方式”
 
 

上一条:2010年两会国十大热点民生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