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7期
2009年7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0 No.7
Jul.2009
论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思想
徐雪平,秦恒
(1.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300;2.南昌航空大学海军学院,江西南昌330096)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其后各派真理论思想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轴线。围绕这个轴线历史上出现了种种不同解释,推动了真理论的发展,引发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真理、把握真理。但它们都是围绕认识与对象是不是符合、怎样符合等问题而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是真理符合论的当代形式,是历史上各种真理符合论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真理符合论;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718(2009)07-0068-03
追求真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理想,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之所在。一般说来,哲学家们大多肯定作为认识成果的真理是存在的。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对真理有着不同的态度及其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是诸种真理论中最为古老、最为朴素、最为经典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各派哲学对真理问题的探讨都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这个轴线。本文尝试从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出发,分析和探究该理论对推动真理论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一
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在哲学史上始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1]“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凡以是为是,以假为假,这就是真。”[2]根据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的描写或陈述。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真理就是命题与相关的事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的符合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真理符合论思想同他的实体论思想不无关系,他认为,真理只存在于陈述(判断)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范畴形式)不构成一个独立世界,形式只是在逻辑上具有优先性,但在现实存在上,形式则存在于每个给予我们的自身同一物(实体)中。因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自身同一物的世界也就是最真实、最可靠的真理世界。自身同一物本身就是真理。因此,在自身同一物的世界里,只要存在就是真理。只有进入同一物的联系之后,才会有真理与假象。
在不同的实体层次,存在与不存在、真理与假象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非联系物(第一实体)来说,它存在,只是因为它作为它自己而现实地存在着。它的存在与真理处在一种直接的同性质关系当中。因为非联系物的存在意味着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以“A“是A”这种方式显现。真理与存在或显现是直接同一的。很明显,这里只有真理而没有假象。这里的真理不与假象相对应,而是与“无知”或“不知”相对应。在非联系物层面上看,真理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真理。追求真理也就是努力去发现存在,接触存在,只要去接触存在,就能发现真理,获得真理。我们再来看联系物也就是种属物,它的存在依赖于与它物的联系、比较。我们在对一物进行关系演绎时给出的关于此物的陈述(判断)是否为真,一方面取决于这一陈述在给出这一陈述的演绎系统里与其它陈述是否不相矛盾,另一方面取决于陈述必须在直观中找到它能与之符合的事物,陈述才是真的。所以,逻辑上的一贯性,与事物的符合,是陈述的真理性的前提,也是其标准。
所以不论是对联系物或非联系物来说,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真理都只能存在于陈述中。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由于自身同一物是最本质的存在,因而是最本源的实体,因此,陈述成了真理的本源处所,真理只存在于陈述中。如果说自身同一物的真理存在于第一陈述中,那么,联系物的真理则存在于一般判第7期断中。这是亚里士多德真理符合论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于是,追求真理也就成了追求正确陈述的认识活动。而所谓正确的陈述必须符合两个前提,即在逻辑上前后一致,并且在直观中能找到对象性根据。真理存在于陈述中,因而存在于逻辑学中。
二
自从亚里士多德最早倡导真理符合论以来,人们关于真理本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轴线。洛克的符合论是一种间接符合论或称之为“摹本说”。在洛克看来,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不能由此认为,知觉与物理对象是完全等同的。由于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这就决定了知觉到的东西决不能与物理对象是完全等同的,它们至多是对现实的物理对象的一种摹写。洛克还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经验到的,人所能知觉的只是观念自身是否契合的问题。真理,“只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的各种符号的分合”。[3]这是对真理符合论的进一步经验论解释,这在逻辑上为后来的符合论哲学家从纯主观经验论角度理解真理问题埋下伏笔。在贝克莱看来,洛克的“摹本论”承认的知觉与之符合的物理对象实际不存在,知觉符合的对象只能是纯粹的感觉经验的事实。由于贝克莱把一切都说成是观念,真理当然只能是观念之间的契合问题了。真理之真,表现为人们在知觉范围内对经验事实的一种或然性认定。所谓人们获取真理,也就成为不可能。休谟的符合论在哲学史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符合论。“观念是印象的真实摹本”,这是休谟在知觉作用基础上对符合论真理的一种经验主义描述,真理之真表现为在知觉范围内对经验事实的一种或然性认定。休谟的符合论随其对知识性质的理解不同而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性的逻辑自适应、自符合;另一类是经验性的观念与印象间的契合与对应。按照休谟的理解,分析性的知识以纯粹逻辑数学关系为对象,表达与经验事实无关的观念自身的逻辑关系,是一种仅凭思想作用即可发现的、具有清晰性和确定性的自明性真理;经验性的知识涉及实在的事实与存在,依赖于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或然性事实推论,只具有偶然为真的性质。很明显,在前一类知识的性质问题上休谟对理性主义融贯论的真理理论作了一定程度的让步,在经验主义的前提下承认了融贯论真理目标的有限合理性;而在后一类知识的性质问题上,休谟则把从洛克以来经验论哲学对独立物理对象的偏离在逻辑上推向与经验论初衷直接冲突的不可知论结局。
进入20世纪,随着哲学家把经验的界限框定在语言的界限,尝试从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角度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显示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从而真理符合问题也就转变为一种确证命题意义的真假问题。罗素的真理符合论可称之为“逻辑原子论”,符合就是命题对事实的符合。按他的理解,真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信念的一种性质。只有当与信念相应的事实存在的情况下,信念才能为真;反之信念为假。所谓的“符合”,就是指信念(特别是用语言表达的信念)与外在的事实之间的符合。维特根斯坦则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图式论”思想。在他看来,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他把命题或语句看作是现实或事实的某种逻辑图式。事实构成逻辑图式,而图式是思想的同构对应物。他的任务,就是试图通过对语言与现实同构关系的揭示,在逻辑上彻底解决真理符合论中命题与事实相对应的问题。海德格尔“并不否认主客关系和认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说的真理观,而是使之从属于人与世界合一的整体观,使之从属于存在论和‘去蔽’说的真理观。他把主客之所以能符合的根据纳入到人与世界合一的整体中,纳入到‘相称的敞开领域’中,从而对传统的主客符合说的真理观作出了新的解释。”[4]在他看来,真理就是一种‘无蔽状态’。但“从作为无蔽状态的真理来看,遮蔽状态是非去蔽状态,因而对真理的本质来说是最独特的真正的非真理。”“真理作为存在的根本特征就是澄明的同时又遮蔽。”[5]
从以上分析当中可以看出,赞同或反对真理符合论的理论争辩一直没有停止。但是,真理符合论几乎是一切真理论的研究基础和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在当代,真理符合论仍然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思想,黑格尔评价甚高,他指出:“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只有在思维里面,才有客观和主观的真正相符;……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点;人们不能希望认识比这更深刻的东西了。”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思想对他之后的哲学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真理标准的问题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晚期希腊哲学流派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讨论。近代西欧各国哲学,以经验
论与唯理论为代表对这个问题提出各自不同主张。但是,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真理符合论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真理的古典符合论定义确实抓住了认识与其对象的符合关系这一真理问题关键所在,更加突出了真理问题的认识论意义,但过于抽象和一般,可以从哲学上作出不同的解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都可以从这一定义出发,通过不同的哲学解释,引出不同的真理观。唯心论和唯物论、先验论与反映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都可以接受这一定义。至于“符合”的真正涵义是什么?使命题与命题所关联的事实之间真正符合的途径是什么?怎样实现这样的符合?谁能证明这就是符合?所谓的“事实”又是什么意思?如此等等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解释,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展开。这就为后来者的讨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也为后来者的思考提供了具有无限诱惑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其实也是一种真理符合论,强调认识与对象之间的符合与一致。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论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把这问题置于实践论中加以讨论,视真理为一个实践范畴。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既是真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真理是主客观的统一,而不是主客观的分离和对立,是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主客观的统一可以说是真理的本质所在,因此,真理也就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认识。这里所讲的客观性指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指的是获得了不以认识愿望和意志为转移的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取决于反映内容确有其事,而不论是物质的客观性,还是精神的客观性。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它,没有丝毫的主观臆断和任意歪曲,这就是真理,这就是认识的客观性,否则就是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客观性。如果离开人的认识,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真理与谬误的区分。那种以对真理的语源学和语义学分析为根据把真理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真理也具有主观性。当然,真理的主观性不是内容的主观性而是指其形式的主观性。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过程就是人把客观事物加工改造,转化为观念的过程。关于客观事物的观念无论正确与否,但它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它与客观对象相比,永远是第二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真理,它的内容虽然来自于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但终究是经过人脑加工过了的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是主体运用已有的认知框架、图式的选择、确定、建构等作用,在观念上形成主体对属性、关系、本质及规律的辩证重建后主体化的产物,其客观性的内容是通过主观性的思维形式表达出来的。
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在主体客体化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实现的,因此,真理也是主客体的统一。可以说,真理是代表和体现着主客体相互作用基本内容的范畴。
具有真理性的认识、思想来自实践,又必然超越人的思想领域进入实践范围,接受实践检验,以实践为唯一检验标准,并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更是真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和根据所在。从以上分析当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所主张的真理符合论与“摹本论”、“图式说”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符合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一些问题的综合叙述和不懈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真理符合论的根本性改变,丰富了真理符合论,使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符合论成为最科学、最先进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3,79.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6.
[3]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43.
[4]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8,80,84.
[5]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5,126.
The Thoughts on Truth Coincidence Theory of Aristotle
XU Xueping1,QIN Hen2
(1.Department of Idodogy and Politicas,Huashang School,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Guangzhou 511300,
China;2.Navy College,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96,China)
Abstracts:The truth coincidence theory of Aristotle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truth theories,after which,as a axe,each school of truth theories has never left.Various explanations,appeared push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uth and leading to bo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of truth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levels, around the axe in history.However,they are advanced on problems like whether they are cioncident or how they are coincident.The truth coincidence the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is the modern formation of truth co-incidence theory,and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truth coincidence theories in history.
Key words:The truth coincidence theory;Aristotle;Marxism philosophy(责任校对:韩曦)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