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和憧憬: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生活将在这里开始。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在这个转折时期,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将关系到我们在大学三年的顺利成长。不能适应环境,其它的学习、成才就无从谈起。
面对改变了的新环境,大学生应当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抱怨,也不是逃避。要适应大学生活,我们首先要了解它。
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大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从词根上看,“大学”( University)的意思是确定一个目标,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以获取真理。
从起源上看,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1931-1952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1917-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我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优秀的学生是学校的名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成才这个中心服务的。”---刘道玉(前武汉大学校长)
按照教材总结大学的基本内涵: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
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
思考: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有什么不同?
对大学新生来说,大学不仅拥有大师、大楼和大气,而且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于中学生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任务。相对中学而言,每个同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课程的选择,课外的讲座、学术报告的选择;阅读内容的选择;在学习方式上,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在这里没有老师无所不在的监督,没有家长每时每刻的检查,也不会有密集的考试。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我们自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大学生要有主动性、创造性、能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资源,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2.生活环境的变化。现在,同学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住同一个房间,共同起居,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一些不同,会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大学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每个同学的日常生活要自己照顾。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要认识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朋友,这样的生活对于在父母身边生活了十几年的他们来说,有一些新鲜,有一些好奇,更有一些迷茫。
大学拥有更多自由、自主、自立的机会,然而“自由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是痛苦的”。抽样调查表明:68%的大学新生会有一定的适应性问题。95后“最独一代”出现的问题更多!
案例:
大学新生遇“断奶”窘境:娇儿初离家,连环call喊着要回家。看起来阳刚的汉子,内心还是未断奶的娃!!!
新生之“快递姐”:
2012年
9月
19日
媒体报道,大连沙河口区74岁的周奶奶,就收到刚上大学的孙女寄来的一大包衣服和7双袜子,让她帮着洗。
新生之“齐全哥”: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某在5名家人陪同下带14包行李报到,毛巾7条,卫生纸够四年用的。
“装备”消费伤不起:来自落后地区的李某上大学后发现很多同学出手阔绰,所穿所用都很高档,有的东西他从没见过,更不会使用;同学们谈天论地,他由于“孤陋寡闻”根本插不上话。于是他逃避与同学的相处,内心深感无能和孤独。
3.社会活动的变化。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因为大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锻炼。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上课是学习,下课也一样是学习。这也是众多的社团组织参加人数很多的原因。
思考: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建议)
生活方面的建议:
1.树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要自己洗、日用品自己买的生活方式所代替,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2.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潮的交流与碰撞,要有清醒的认识,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求真求善,善作善为。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要求大学生要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学哥学姐及老师请教学习。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4.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悉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磨练,不断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经验及勇气。
社会活动方面建议: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兴趣导航
学习方面的建议:
二、更新学习理念
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
1.自主学习的理念。大学学习方式由依赖老师转为学生自己主动安排学习。它要求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大学阶段,大量的自学时间、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也对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提出了必然要求。同学们要学会根据教学计划和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全面学习的理念。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它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知识。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情,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
3.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4.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人才,活到老,学到老将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要珍惜大学美好时光,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为自己充电。即使毕业了,也只是告别母校,而不是告别学习。
三、确立成才目标
成才,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声。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制定的。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水平作出的规定,学校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并不决定于任何人的主观意愿,而是以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依据。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当前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决定了我国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1995年
3月
18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对我国教育方针的科学表述。
教育方针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出并规定了大学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要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应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德育具体规格要求是:一是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二是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四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五是树立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思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顾全大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六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七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培养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八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拓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自立、讲究效率、惜时守信等观念。九是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智育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要求是根据学校类别来确定的,理、工、农、医、师范等不同类别和学制的学校之间,以及不同系科专业均有所不同,需要大学生通过所在学校的教育来明确和了解。共同的要求是: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具有本专业所需要的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形成适合未来工作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发展智能和创造力。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在体育方面,大学生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优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讲究卫生,增进健康,能胜任今天的学习和未来工作。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在美育方面,大学生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断提高审美水平。
第二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其中,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地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形成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2.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3.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只有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真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密切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相反,如果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将会被社会淘汰。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域,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综合知识,对大家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掌握许多提高修养、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从而促进同学们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人才的评价和选用通常讲德才兼备。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品质、伦理道德、政治品德;才指才智、才干、才华等。对于人才来讲二者不可或缺。一般强调德更为重要,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有的企业用人的标准是:有德无才的人可以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有才有德的人必须大用。甚至于有的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可见,品德是衡量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也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第一,学好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构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贯穿本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中,既要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结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人生和自己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掌握基本知识。本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汲取和把握这些思想成果,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培养法律素质。在学习好本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第三,注重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
第四,坚持学以致用。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本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学习目的。
|